欢迎访问插插百度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星辰大海

为什么乾隆南巡总是要减免税?

星辰大海 发布日期: 2023-03-16 浏览:

乾隆十六年,一支庞大的队伍从北京出发。这是甘龙的第一次南巡。乾隆南巡队有2000多人。除了皇帝、官员、后宫,还有很多随从保护队,满足皇帝的需要。乾隆南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康熙的影响。

乾隆年轻时被康熙带入宫中,自己抚养,祖孙关系极好。乾隆继位后,处处模仿康熙。康熙在位60年,乾隆也在60年后选择了退位。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

b530b268fcb9e8f784476c5a1195e71e.jpg

江南作为明清时期最富裕的地区,不仅每年缴纳大量的赋税,而且牢牢占据着科举榜的名次数。对于乾隆来说,江南确实很美,但不可能只是为了好玩。清朝历史上,看似弱小的江南,也是反抗激烈的地区。这种坚强的性格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为了防止江南反抗,清朝不仅在当地派驻大量精锐部队,还经常安抚江南士人,希望获得他们的长期支持。顺治年间,天下未定之时,科举已经举行,让江南士人得以继续为官。

099d84043ee91f5b48a252fd9c684c97.jpg

康熙南巡的时候,经常免很多税。康熙为了减轻沿途百姓的负担,常常免除他们的丁钱粮、米麦、杂税等税。乾隆南巡时,在江南减税,既是为了效仿祖父康熙,也是为了安抚江南百姓。

与康熙相比,乾隆减税更为频繁。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有减免税,前后累计1200多万两白银。这种变化源于清代税收项目的变化和国库实力的增强。

8a0836762443d5085c3fbbcf1456a0f5.jpg

清朝下令从康熙五十年起,新增人口不再缴纳银税和徭役。雍正时期实行以亩摊地、官绅一体的政策,即清朝的赋税从人口转移到土地上。过去拥有土地的人不必纳税。而那些有官职的人,往往拥有大片土地而不纳税。

长期以来,平民负担沉重,国库收入少。通过各种变化,乾隆时期,清朝从土地上征收的税收不仅稳定充足,而且让人安心,不用担心多生孩子多交税。清朝社会很快从战争中恢复过来。

63c4bde713d2f6fecf9e49090942b38f.jpg

乾隆时期,国库的收入来源也很多。除了土地税,清朝还有盐税、矿产税、关税等收入。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已经扭转了国库亏空,并有很大盈余。

当时连内务部的收入都跟着涨。以前清朝的内务部是由户部拨款的。到了乾隆时期,内政部的盈余资金已经可以用来支撑户部的开支了。

d6c9b197250a6ea8d9c60ae97e6e85f7.jpg

正是这种自信,使得甘龙敢于多次免除江南赋税。但乾隆每次减免赋税,都是有特殊目的的。第五次南巡时,甘龙在四川免缴盐商120万元,缓收白银27万两以上。

对于盐商来说,减税自然是好事。乾隆皇帝也多次住在盐商家中,以示宠爱。然而,这种优待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09d06a56bf3c4b93ab6a0c8e200c6b1d.jpg

在清朝,盐由政府垄断。一般来说,盐商是指定来卖盐的。江南不仅是产盐区,也是商业中心。乾隆时期也是淮河、淮河盐业的兴盛时期。据史书记载:“盐自由流动时,丙

与盐商需要承担的税收相比,乾隆免除的税收少之又少。盐商在乾隆南巡时也是被剥削的对象。盐商不同于普通商人,他们富可敌国,奢侈无度,但他们的生命却全掌握在朝廷手中。从生产到销售,盐贩子即使没有拿到官方证明,也不能卖盐,否则会被视为私盐贩子,按罪犯处理。

所以盐商对一贯的政府极为谄媚。乾隆南巡,给了他们一个表现忠心的机会。为了向甘龙展示他们的成就,当地的盐官也会挥霍盐商的财力,努力比他们的前任做得更好。

764c71f71a6f2e0cea31cf791f703e14.jpg

《两淮盐法志》年,记载乾隆九年至乾隆五十五年,淮北盐商奉朝廷白银927万两。其余费用无法详细记录。这笔款项与乾隆给予的税收减免相差甚远。

不仅仅是对盐商,实际上乾隆减免了很多税之后,很多都重新加在了江南百姓身上。乾隆南巡时,虽然处处模仿康熙,但现实中有很多不同。康熙实行简朴,不奢。官员捐了四万两银子给他建宫殿,认为是浪费。

caf4c1560d4f733b0fe4e194c8155819.jpg

甘龙旅行时注重排场。为了保证皇帝顺利出行,需要有人提前一年安排行程。所以乾隆晚年会说:“我在内廷六十年,德行未失。但我南巡了六次,没用,有害。将来皇上南巡,你不阻止,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为什么乾隆南巡总要「减税」?甘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雍正帝胤禛,清世宗的第四子。乾隆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他的祖父清朝康熙皇帝),也是最年长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历史的顶峰。他镇压叛乱,扩张领土,减少赋税,稳定民心,所以他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

乾隆南巡始于乾隆十六年,后五次下江南,共计六次。为了便于综合判断,先了解下江南的团队配置。乾隆南巡队有2000多人。除了皇帝、官员、后宫,还有很多随从保护队,满足皇帝的需要。绝对是一个气场不一般的庞大团队。

乾隆历次南巡的路线。

正月十五从北京出发后,乾隆由陆路经直隶、山东渡过黄河到江苏青口,沿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再经嘉兴、石门到达杭州。回访时绕道江宁(南京)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康熙也曾六次派官员到江南拜谒,五次拜谒陵,三跪九叩),检阅部队,然后于四月底或五月初回京向安佑宫行礼,返回圆明园。整个南巡,从北京到杭州,往返5800多里,历时四五个月。

时间和路线都差不多,还得说说税收减免。据说乾隆六次南巡。10年后,他曾对和吴这样一位军机大臣说:“我在皇军里已经60年了,我还没有丧失我的美德。才六次南巡就浪费了人和钱,没用还害人。将来皇上南巡,你不阻止,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说明乾隆后期就知道南巡是浪费人和钱,表面上看很漂亮。但在南巡的背后,是清政府财政和南方财产的巨大损失

税收减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民收入的减少。甘龙南巡的所有县市都被勒令只缴纳他今年申请的十分之三的款项。如果去年当地受到影响,会减少十分之五和六的南巡。江南最富,甘龙游历了那么多地方,直接导致清政府的税收减少了一半。乾隆十六年首次巡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时,直接下令免除三省当年的钱粮。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苏、安徽也免了222万两、30万两小丁税,浙江当年免了30万两小丁税。

第二次南巡时,正好江淮一带发生大洪水,乾隆下令免除苏皖浙三省二十一年前所欠的全部款项。此外,直隶和山东也是南巡的必经之地。只要有旱涝灾害,以前欠的税就免了。第三次南巡,江苏、安徽两省欠朝廷的公款全部免除,白银二百余万两,粮食三十万粒。当时乾隆的话是:“各行免用傅凯泽,我愿庆贺赐惠。”

第四次南巡,乾隆刚出发,就宣布免除直隶、山东两省小丁钱粮的十分之三。两省内受过处分或降职的官员一律复职,未受处分的一律加一级,同时给予两万两银子修建宫殿。四十五年,免除两淮商人所欠税款,四十七年,免除两淮商人所欠税款,四十九年,免除两淮商人所欠税款。

乾隆南巡在江南、直隶、山东免税,是清廷的主要收入来源。六次南巡免了那么多税,大大减少了清廷的收入,给清廷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施恩和慈悲,更是为了有自己的一些算盘。

第一,追随康熙的脚步,继承康熙的衣钵。乾隆南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康熙的影响。乾隆年轻时被康熙带入宫中,自己抚养,祖孙关系极好。乾隆继位后,处处模仿康熙。康熙在位60年,乾隆也在60年后选择了退位。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乾隆前四次下江南,都是打着“尊太后”的旗号(后两次皇太后病逝),也是康熙的榜样。甘龙也可以算是康熙的脑残粉。

第二,游览名胜古迹,陶冶自己的情操。众所周知,甘龙是一个爱玩和旅游的皇帝。他在避暑山庄休息的时候,忘不了江南的好。他按照江南风光的压缩比例建在湖边,可见他心中的江南是好的。经常夸他说“江南名胜天下第一”。每隔几年,我就带着母亲心爱的公主、哥哥、宫女太监、喜欢的官员公费旅游半年。为乾隆,何乐而不为?

第三,亲自察民察官,巩固和加强统治。我觉得这才是乾隆真正努力的地方,其他的都只能算是以草打兔子。因为清朝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在乾隆时期已经稳固,但是主要的军政力量还是集中在北方。甘龙六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体察民情,扶持地方士绅,培养心腹,加强对东南的统治,巡河海防,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乾隆六下t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康雍帝的努力,江南民众与清廷的关系在乾隆时期有所缓和。当时江浙是最发达的地区,那里的才子是其他省份的十几倍。据史料记载,顺治至乾隆期间,共举行了61次科举考试,其中51名状元来自江浙一带。

因此,江南地区在文化和经济上领先于其他省份,也是明朝遗民的活动中心。为了得到江南富商的支持,皇帝不得不多次南巡。

然而,甘龙六下江南并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民心。许多人以为他要周游全国,因为每次甘龙出去巡逻,他都很神气。但仔细想想,如果只是为了旅游,乾隆也不会被后人称为贤明之王。

所以除了游长江,还有这几大目的。

首先,在山里旅行

先简单说一下这一点。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仰慕江南,一时冲动南下”。乾隆向往江南也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想体验这样一个有着美丽风景和鲜花的美丽地方。正是因为江南的美景,才让世人误解。乾隆六下江南赏美景。

第二,税收减免

甘龙每次出去巡逻都要花很多钱,所以他得到很多负面的评论。后来,江南人甚至不希望他再出去巡逻了。因为每次南巡都要重修楼房,甘龙来江南都要坐船,每次都请上千民工。此外,与乾隆一起巡逻的还有2000多人,南巡的时长一般在四五个月左右。这期间需要多达六千匹马,需要四五百条船。难怪有人抱怨。

所以乾隆为了安抚民心,多次下令给江南免税。有了人民的利益,自然欢迎甘龙的南巡,而在人民的支持下,甘龙也达到了南巡的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减免税来表明自己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从而赢得民心。

第三,巡查河道的工人

在古代,经常爆发洪水,这是皇帝最头疼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防止水灾,康熙皇帝非常重视海防工程。渐渐地,巡河工成了南巡的重要目的之一。

河道工程建设规模巨大,需要大量资金。为了保证钱用在刀刃上,皇帝必须亲自监督。为了防止江南地区遭受水灾,甘龙实施了四大工程。

首先是在淮安、扬州等富裕地区加固防洪堤。二是在陶庄挖一条导流河,防止黄河倒灌造成灾害。三是在浙江老盐仓地区修建4100多尺的鱼鳞石塘。四是加固原石塘,确保群众安全。

乾隆皇帝一共下了六次南征,治理江南的河流多达百余次。在乾隆皇帝的恩宠下,江南百姓的家园、财产、生命终于有了保障。

第四,寻找人才

如前所述,江南人才辈出,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搜罗人才。当时,大学士高斌在海防工程中立功,因此得到乾隆的赏识,被提拔为江南巡抚。

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乾隆南巡增加的考题都是他亲自写的。当时考第一名的五位进士都是江南人才,其中浙江有三位。据报道,甘龙的六次南巡使学生人数增加了5664人。这些人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朝鲜的重要部长,一些b

除了上述几大目的,野史说甘龙的真实身份有争议,甘龙也对其身世表示怀疑,所以《下江南》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弄清他的身世。这种说法多出现在野史中,影视剧中也有,这里不做过多分析。

不管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可以证明,有了皇帝的南巡,给江南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但后来乾隆越来越注重排场,导致每次出巡都浪费百姓钱财,对百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