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插插百度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星辰大海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的自称皇帝 有的称宗族 有的用年号?

星辰大海 发布日期: 2023-03-16 浏览:

今天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

有帝王,如汉文帝、魏武帝;有自称祖宗的,如唐太宗、宋太祖;也有直接用年号称呼的,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那么,为什么这些古代皇帝有时称“皇帝”,有时称“宗”,有时直接用年号称呼呢?

5d20056aedbe7218c246042c1217452f.jpg以上_汉太宗,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即文帝。

第一,称呼皇帝的几种方式

九五皇帝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一般不允许直接称呼或书写,所以有代称,如谥号、庙号、尊号、徽号、年号等。

文帝和魏武帝都是谥号。谥号起源最早,一般认为是周公旦写的。那么什么是谥号呢?

简单来说,就是后人(通常是官方,也有民间)在皇帝(后妃、名臣、学者)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出的一个最终评价。其宗旨是“扬善抑恶”,既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又使他们引以为戒。有意思的是,本来是给的陈准备了“阳”字,没想到用在了自己身上。

一般情况下,一句话足以论其功过。比如天地经纬如文,强权道德如武,前者如唐太宗(太宗文),开启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的辉煌;后者如汉武帝,三次征伐匈奴,大获全胜,余烈激励千古。但也有两个人物,如刘备、蜀汉昭烈和南朝梁健文帝。

6648c2733f1707cd7d8e0d09acdd1cb9.jpg以上_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于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县)。

然后是殿号,这是皇帝独有的。

古代皇帝死后,会搬进祠堂供奉;按规矩,后人要用一个供奉祠堂祭祀的称号来孝敬上一代,这就是庙号。隋高祖和唐太宗都是庙号。其中最精彩的是魏明帝曹操,他决定了他的寺庙名称(列祖)在他去世之前。

王力老师《古代汉语》总结:“封建帝王在谥号前也有庙号。自汉代以来,每个朝代的始皇帝一般称为太宗、高祖或世祖,后来的继承人称为太宗、世宗等。”

换句话说,古代皇帝的官方头衔应该是“坦普尔诺”的形式。谥号皇帝”。比如汉朝皇帝刘彻的全号,应该是世宗皇帝的孝;曹操的全名是吴太祖。至于汉武帝名字中的“孝”字,是因为汉代强调孝道,以孝治国,所以每位皇帝都要在庙号中加上“孝”字。

a043cfe6febda31789b841be96a7edb4.jpg以上_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汉武帝。

然后就是年号,皇帝用来记录年份的。新王继位后,改元,即发年号,用新纪年法。纵观历代,年号虽有重复,但并不算多。所以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人色彩”的称谓也被后人用来称呼皇帝。

除此之外,皇帝(后妃和皇后)也有敬称和徽记。因为大多是朝臣对皇帝的恭维,不需要回避。除了文武百官,普通百姓也可以用头衔称呼皇帝。

但由于朝臣的“彩虹屁”拍摄到位,皇帝的尊称或徽号一般都很长,如宋太祖的“皇帝泽天”、“皇帝应天广韵仁圣武文”。

25ff4c4aee50420e2f277a414b003761.jpg以上_武则天(624-705年12月16日)

二、从谥号到庙号

纵观古代皇帝的称谓,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皇帝的称谓虽然五花八门,有迪

如前所述,谥号诞生于西周初期;另一方面,庙号诞生于西汉。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庙名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其主要依据是《史记殷本纪》年关于“赞太甲皇帝,称其为太宗”、“太武皇帝称其为中宗”、“祖基甲武丁以榜样为德,立其庙为高宗”的记载。

ec9cb1807fc784f3e786d2b7af878a14.jpg以上_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即汉景帝。

对此,袁廷栋老师在《古人称谓漫谈》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商的庙号是一种广义的庙号,不同于后世以“宗”为“祖”的庙号。更何况,继承了商业制度的周朝,并没有看到庙的名字。直到汉景帝统治时期,汉高第才被称为“太祖”,汉文帝才被称为“太宗”。

按照这种说法,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是不对的;按庙号,他是汉太祖;据谥号,他是汉高帝。但司马迁为了表示尊敬,称刘邦为“高祖”。这个标题在班固《汉书》和陈寿《三国志》都用过。所以高祖后来成为开国皇帝的专用庙号,如宋高祖(南朝)、隋高祖、隋文帝、唐高祖唐高祖等。

5b3c337c0a337c097c794a53e4cee3b5.jpg以上_唐高祖李渊半身像

汉代庙号不多,只有四人。除了唐太宗和文帝,只有世宗和宣帝。据《旧唐书礼仪志》,“从光武往下,都有庙名。”虽然东汉就出现了庙号制度,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别的不说,汉灵帝和汉献帝这对父子,只有谥号,没有庙号。

因此,汉代的皇帝往往更多地使用谥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朝代政权更迭频繁,不仅各种“祖宗”、“宗族”雨后春笋般出现;就连谥号,凡是代表“褒”的,如“文”、“武”、“明”,也变得泛滥起来。以“武帝”为例。除了汉武帝和魏武帝,西晋南朝还有宋、齐、梁、陈等皇帝。

51db6d2db10a4149e4225192ac7744bd.jpg以上_曹操(155-220),魏武帝。

稀有的东西是珍贵的。谥号一旦被滥用,就不那么“值钱”了。自唐代以来,尊称开始流行。一般来说都是皇帝在世的时候用的。但皇帝死后,也有追求封号的人。

接着,王力老师补充道:“这种死后加上的尊称,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就多加了几个字。唐朝以前,去世的皇帝简称谥号,不叫庙号;唐以后,因谥号加长,不方便称呼,故改名为寺号。”

总结起来,唐代以后皇帝使用庙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庙号制度成熟,除特殊情况(早逝、在位时间短等)外。),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很好区分;二是谥号泛滥,字数增多,不便于后人区分和称呼,开始用庙号指代皇帝。

42695285ae4d0e9ff03bd89f5bf38526.jpg以上_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即明神宗。

第三,从庙号到年号

既然如此,为什么年号自明代以来更受欢迎?

这是因为明朝以后的皇帝都是“一心一意”的,很少换爵位。明神宗和朱翊钧在位48年,结果万历年号用了48年;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天启年也用了七年。

另一方面,明朝以前的皇帝随意改头衔是很常见的。最奇妙的是吴栋最后一个国王孙皓,他擅长预言,所以每次遇到所谓的“吉祥”事件,他都会改变年号,以表明他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事实证明,上帝并没有保佑他。

bb294f45a42f3960af0e77ca3f9e783e.jpg以上_宋仁宗(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原名赵得益,是第四任皇帝

作者:瀛洲海可更正/编辑:莉莉斯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王力

[2] 《古人称谓漫谈》袁廷栋

[3] 《谈谈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谢芳林

[4]李《皇帝称谓的演变过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图片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称帝有的称宗有的又用年号

为什么有的皇帝叫“皇帝”,有的叫“宗”?这只是称呼人的两种不同方式。称宗者一般用殿号,称帝者一般用谥号。

唐代以前,谥号用得很多,谥号的作用是总结这个人一生的功过,可以直接反映皇帝施政的特点。谥号有褒、惜、贬三种。例如,汉武帝与武术有关,这意味着刘彻擅长使用武术。刚僵了就说武功,强了就说武功。汉文帝,与文有关,指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汉朝皇帝的衰落与衰落有关,也就是说汉朝衰落了。武与文皆美,衰才平。杨迪皇帝是悲惨的,杨迪是一个具有负面意义的诅咒。

到了唐朝以后,谥号开始变得很冗长,而且大多是好听的名字,而庙号就成了套路,形成了一种规范,所以唐朝以后就用庙号了,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以后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的、等。宗最初用于贤明的圣人,如,但它逐渐淡化,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可以用“宗”字作为寺庙名称。祖先在清朝也被用来指有很大成就的皇帝,比如清朝的圣贤康熙。

除了这两个头衔,还有年号。明清以后,爵位开始固定。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头衔。之后历史上经常用年号指代皇帝,比如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用年号称呼皇帝也更方便。

总而言之,这三个只是称谓,并不能体现身份的区别。除了谥号有明确的褒贬意义外,其他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010-350009

请问,为什么有的皇帝自称皇帝,有的皇帝自称祖先,有的皇帝自称皇帝,有的皇帝自称祖先?你问的是东亚古代人对君主使用的所有不同称呼,即“谥号”和“庙号”。有些皇帝自称皇帝,如汉武帝,是谥号或谥号的简称。中国古代乃至中国周边的越南人、朝鲜人、日本人等国有人去世后,都要用丧葬礼仪的方法来评价一个人的功过,得到的词叫谥号。一般认为谥号始于周公,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周王晓之后。简而言之,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比如齐桓公的谥号是“桓”,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帝”(汉武帝谥号有孝)。想知道古人是怎么用谥号评价的,查“谥法”!有的皇帝称“祖”“宗”,这是他的庙号。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祠堂里专门辟出一间房子供奉他。这个房子的标题叫庙号。庙名比谥号更古老,从商代就有了。比如商王太甲的庙号是“太宗”,武定的庙号是“高宗”。周秦之时没有庙号。汉朝又恢复了,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但在商朝和汉代,有庙号的皇帝比较少,因为当时有庙号的皇帝既要为王朝做贡献,也要享受。评判的标准是“祖上立功,祖上有德”。但是西汉以后,有庙号的皇帝越来越多,甚至是昏君。南朝皇帝称“宗”过度,唐朝以后除了被废为和一些末代皇帝外,没有皇帝称其为“宗”。我们可以发现,隋朝以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使用庙号(即“祖”、“宗”),而以前则使用谥号(即安“帝”)。原因之一是上面提到的皇帝几乎都有庙号,二是皇帝谥号用字越来越多。以前都是一两个字,到了唐朝以后就变了。比如唐玄宗的谥号是“大圣、大明、孝皇帝”。如果用一个“皇帝”来称呼唐玄宗,那还不是憋死你的嘴!而且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谥号已经到了17个字,就看你怎么称呼了!所以唐朝以后,习惯上称皇帝为某祖某宗。庙名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太祖高祖立国,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和高宗都保留了君主的名号,仁宗、玄宗、圣宗、孝宗、成宗、宗瑞都是贤明的君王和圣贤,中宗、宪宗都是中兴的宗师。此外,哲宗和兴宗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而肃宗、代宗、宪宗和景宗都是不尽人意的皇帝。宗申、英宗政绩不足,德宗、宁宗太弱,玄宗、真宗、李宗、惠宗、道宗好神秘,文宗、武宗名满天下,穆宗、景宗相当成功,光宗、熙宗昏庸颓废,爱宗、四宗只能灭亡。至于“黄”二字,正式以此名命名的只有秦始皇。我想大概是因为“始”和“帝”的古音差不多,不太习惯,所以叫“帝”。其他如“唐明帝”(唐玄宗)、“明帝”(明朝成祖),都是民间名称,不是官方名称。补充几句。首先,谥号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曾经被取消过,因为独断专行的始皇帝不希望别人随便评判他的长辈。其次,每个朝代对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比如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一般以年号称呼一个皇帝,比如明神宗朱翊钧为万历皇帝和大清

荣誉头衔一般都很长,因为大臣们会想尽办法给皇帝加上好话。荣誉称号一般在皇帝在世时就开始由大臣邀请,并不断加长。比如唐玄宗的尊称是“神武皇帝孝应道”,但一般不以尊称称皇帝。庙号和谥号作为古老的礼教,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所有政权的君主(包括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在秦汉以后都有庙号和谥号,这也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可以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