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插插百度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星辰大海

墓中过洞和狗洞门的设计

星辰大海 发布日期: 2023-03-13 浏览:

简单的民间反盗墓手段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倪。

说起反盗墓,很多网友可能会想到帝王贵族墓上的机关,比如秦陵、陵墓。更有甚者,其中一部分会被做成流沙墓,盗墓贼可以被活埋。这些墓葬的建造成本和造价都极高。对于百姓来说,建这样的墓来防止盗墓贼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ba8116c784763caa16650ec1c1cc9dd6.jpg汉武帝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在打击盗墓方面无所作为。其实恰恰相反,人们往往用朴素的智慧来保护自己的坟墓不被盗,给祖先一个安宁的地下空间。

《凤凰在吴彤树下嬉戏》的标题通过一个考古发现,讲述了切实有效的民间反盗墓手段。

2017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新村遗址旁,发现了一座明代家族墓群。

新村遗址是民国时期发现的一处先秦遗址,是西周时期魏贵族的墓地。因为需要拓宽道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发掘文物时意外发现了这个墓地。

395468af55a2487361123c451c7d6ad2.jpg挖掘现场

考古人员发掘了三座墓葬,分别是16号(M16)、17号(M17)和18号(M18)。

其中,16号墓非常特殊。坟墓由高成本的蓝色石头制成。石门框上雕刻着精美的人物、花鸟,墓门两侧的石壁上则雕刻着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案,如卧冰寻鲤、哭笋、拾奇器等。

首先引起考古学家注意的是在密封和清理过程中发现的龟形砾石层。这一层位于墓顶,由大小不一的石头砌成,呈龟形摆放。其头、肢、背分明,龟层直径约1.5米。

b64dbc23747056c0abb500860f65403b.jpg龟形砾石层

在封土中,还发现了一个用砖砌成的龟形。

考古学家第一次见到这种“龟墓”,龟的龟头都朝向不远处的当地著名河流淇河。这是由于一定的民间原因,墓主人应该是一个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7107bedf577c2fcf7d5ee37edc91e616.jpg龟形石头堆砌。

清墓封土后,墓露了出来。墓室的前门也有厚厚的砖墙。大部分砖被搬走后,石门就露出来了。

当考古人员准备打开墓门时,门根本推不开,而且密封极其严密。但是墓门没有锁。——后来居上?

3128375e7859e0905898fc4dab364bc1.jpg挖掘现场

1957年,北京明定陵考古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墓门无法打开,后面还立了一块反盗墓的石头。原理是门封死的时候,人在外面,转动钥匙伸出门外,把天然的石头移到石门的预留位置,顶在石门上面。但是,新村的这个墓不是这样的。里面有个像插销的东西,不是从外面放的。

为什么.安葬后墓里不会有人,奇怪!

164eeaa7eefa3b19d7ff8e7ee894a66a.jpg挖掘现场

这门不能自己从里面闩上。一定有特别的设计。

考古学家最终在坟墓的一侧发现了这个秘密。墓壁底部有一个猫狗洞,小到可以让人爬进爬出。这种猫狗洞,原来是过去农民家门口设置的,供家里的猫狗鸡进入。

考古学家恍然大悟,太狡猾了!

516d10c1215be71fba6d147744a838e2.jpg挖掘现场

原来,下葬后,安排了一个可靠的人从狗洞钻进墓室,从后面栓上石门,再钻出来堵住狗洞。

发掘的三座墓葬都有这种狗洞设计。就这样,如果盗墓贼没有残忍地砸开石门,他们是推不开的。

3afb2b88756760f4c4fdf89d0a68e515.jpg墓上的狗洞

因为狗洞设计在深边下,即使找到狗洞,也因为空间操作小进不去。

可见当初建墓的时候,主家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在反盗墓上的。

从民间传说来看,需要在墓地上留下一个狗洞来进行第二次埋葬

这座墓的设计真的很巧妙。其实墓上面用碎石做成的龟层也是防盗墓的必备。

碎石太多了,很难挖。如果用洛阳铲这种盗墓利器来挖,肯定是不行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盗墓行为的延续。

在密封的土壤中设置砾石层,也是我国常用的防盗措施。

962cfaa04d3232298a19535cf328da96.jpg砾石层

如果没有碎石,就用碎砖瓦等硬物。稍微有点钱的家庭,还会把完好的碗碟层层摊开,形成一种“碗墓”。这种墓既能防盗,又能防止雨水渗入墓内,非常实用。

新村桂村还用传统的浇糯米汁的方法加固了墓的砖墙。

c21c8ef4910f9dcbf7ccc5a926dfbbcf.jpg石门上的图案

建墓时,在工地上支起大锅烧开,用旺旺柴火熬出粘性,再与石灰浆混合,形成一种“三合一浆”,比现代水泥砂浆更好。水泥浆容易开裂变脆,糯米浆绝对不会。

这样建造的墓墙相当坚固,几乎不可能通过搬砖挖出盗洞。只有用暴力破坏,用铁钎凿,才能造出盗洞。

9356c57beb2af0c80c46b75a2e3e1389.jpg挖掘现场

考古人员终于从一侧的狗洞钻进了墓室,从而打开了墓门。进去后发现门后确实住着我。

反盗墓考虑的这么周全。这是谁的坟墓?

16号墓出土了一副墓志铭,得知墓名叫李申初,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他的父亲叫李伦,他生来就是一个学者。曾任山西太原知府。

李伦墓也在这里,18号

102b4f191b2e9dfa6b43a95768d4d591.jpg挖掘现场航拍

18号墓的建筑最为精美,规模也最大。但不幸的是,它被盗墓贼光顾了。考古看到,墓券顶上有一个大洞没有堵上,墓门也没有关上,只是被推开了。

据推测,抢劫是熟人干的。李伦是个“大官”。估计墓里埋了不少值钱的东西,让人看了觉得不错。

当前位置考古学家试图进入古墓

16号和17号墓完好无损,没有被盗。

有一个现象值得一说。三座墓中的尸体早已腐烂成骨,但都发现了异常。

18号墓主棺的位置与下葬时并不相同。它已经被移动了。谁移动了棺材?盗墓贼?考古发现是不可能的。

第18号墓的开放

17号墓的主人是李伦的兄弟李攀,墓中有三具遗体。其中一具遗骸“睡”在另一具上。

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棺材放在另一个棺材上面。

当前位置考古学家钻狗洞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丧葬习俗中,不可能这样摆放棺材。这是怎么回事?

终于在墓壁上发现了一条高高的水渍线,真相大白。原来,该墓位于地下6米处,大量地下水渗入墓中,将墓变成了一个深潭,密封如盒的棺材被积水浮起。

f17f287e83e30b24660c5d83958b92bd.jpg被积水淹没的坟墓

就这样,第十八口棺材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好像被移动过一样。然而,17号墓中的两个棺材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一个重,一个轻,于是轻的棺材浮在上面,最后落在重的棺材上,形成一个遗体睡在另一个上的异常情况。

在考古学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e34bdab525084215d7520010b7b0bdf2.jpg清乾隆皇帝玉笛宫

考古学家在清理被盗的清朝东陵乾隆皇帝裕陵地宫时,发现棺材被搬到了现场。乾隆重棺“走”出棺床,封了地宫抵御。当时考古人员非常惊讶,后来分析是地下水的作用。

但裕陵地宫里埋着六口棺材。为什么不是其他棺材?有些事情真的很奇怪。

4825f7a4a6e461cb46a24f61d0df4095.jpg挖掘现场,砖墙封门。

墓葬中的过洞,狗洞门设计

几乎每个坟墓都有一个洞。为什么墓里会有“狗洞”?那是因为关闭坟墓的最后一扇门是从里面打开的,所以必须给最后一个人留一个洞

墓文化中国的墓文化源远流长,身死不言而喻。所以,坟墓是人死后居住的地方。一般墓主人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或者宝物都是随他陪葬的。有些王公富家会给家人建大型墓地,设计很多防止盗墓的机关,有完善的防盗墓机关。相比之下,普通人可能没有那么多陪葬的宝器,但也有各种私人珍藏,不会有人想去偷。所以,普通的坟墓也会有一些防止盗墓的小窍门,除了保护陪葬品,还保护尸骨。其实我们说的“狗洞”也可能是因为墓葬文化中需要二次埋葬,也就是要合葬,这样死者下葬的时候才能从洞里进去,打开石门。

2017年,河南新村挖了一座家族墓。明朝时期,有三座陵墓,其中一座修建精美,用的是造价高昂的青石。墓主人的家庭应该是一个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墓顶摆放成龟形,头足分明。清理后发现,封土里也有用砖砌成的乌龟,墓前还有很粗的乌龟。拆了才能看到墓门,但是从外面是推不开的。已经发现以前也有类似的墓葬。钥匙是用来伸手搬动石头顶住石门的预留位置,让石门推不开。但这里不是这样,从内部完全密封。古人是怎么做到的?考古人员观察后发现,墓壁底部有一个密封的洞,足够小人爬进爬出,然后才恍然大悟。墓主人下葬后,选一个信得过的人爬进山洞,从里面栓上石门,再爬出山洞封住洞口,形成了坟墓的完全封闭状态。

河南这三座墓都采用了这种“狗洞”设计。这样做的话,如果不从外面强行破开石门,就无法正常推开石门,可以有效防止盗墓。你觉得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

墓葬中的过洞,狗洞门设计

考古学家在打开包拯墓时,发现了哪些无法接受的事实?北宋名臣包拯,因其清廉无私,勇于为民伸冤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严以律己,不可自私自利,京城说‘达不到关节,就有阎罗养老’。”包拯死后,人们奉他为神,认为他是魁星转世。因为他是一个黑脸形象,他也被称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病死,享年64岁。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吊唁,休学一天,追赠礼部尚书兼谥号孝。很长一段时间,在影视剧的渲染下,人们只知道包拯判案铁面无私,对他的葬礼却知之甚少。

然而,谁曾想得到,包拯死后连遗体都保存不了?这是怎么回事?1973年春,合肥一家企业在安徽大兴设置石灰窑,并在《安徽日报》上刊登公告,希望有关部门能将包拯墓地迁到这里。

当时安徽省缺少专业考古人员。最终,有关部门只能从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和包拯后人组成十几个人的队伍,抢救发掘工作即将开始。据史料记载,包拯在开封去世后葬于合肥大兴集。据说葬礼当天从合肥七门抬出21口棺材,真假难辨。

考古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包拯墓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这是一个墓地。哪个是包拯的墓地?考古队决定选择最小的墓地进行发掘,积累经验后再发掘其他墓地。从形制来看,是一座低矮的坟墓。

没想到,这个简陋破旧的墓地让考古学家傻眼了。当每个人打开坟墓时,他们发现

这个墓地不是墓主人原来的墓,而是被移动的墓。同时,这具棺材凌乱的遗骸是属于两个人的,但在原来的墓地被盗后,有人匆忙将散落的遗骸收集起来重新掩埋。关键线索是两块残破墓志铭上的文字,“宋书密使将萧素宝墓志铭赠礼部尚书”和“董氏墓志铭赠宋永康郡夫人”。

毫无疑问,这个墓地是包拯的葬墓。那么,是谁抢了包拯的墓地,又是谁把他带回来安葬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得出结论,包拯墓地可能是在宋末被盗的。当时宋金战乱不断,包拯后人得知祖坟被盗,急忙迁走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