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插插百度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星辰大海

为什么当皇帝这么难?

星辰大海 发布日期: 2023-03-11 浏览:

010年到350000年的帝制运行,其实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干扰。清朝乾隆皇帝曾经总结过中国传统政治中威胁皇权的因素:

因此,亡国、越强藩、越外敌入侵、越权臣、越外戚、越女夷、越官庙、越奸臣、越兴。(乾隆皇帝:《御制古稀说》)

威胁皇权的,有强大的地方藩镇,有外敌,有权臣,有外戚,有皇后,有宦官,有奸臣,有小人。几乎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的权威,一有机会就想取而代之。

为什么?根本原因当然是当皇帝的好处太大了。当你成为皇帝,掌握了权力,你就成了人间神。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包括尊严,享受,金钱和美貌。

但是世间万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皇帝把所有的利益都垄断在自己的姓手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下人都是皇族的潜在敌人。“皇帝轮流做,明年来我家”,所有能干的人都对这种权力垂涎三尺。正如BBC纪录片《动物王朝》中所描述的,大猩猩的首领享有一切,但他不能被任何人信任,其他每只雄性大猩猩都随时准备取代他。

所以皇帝会以一人之力打败天下,以一人之力对付一切政治势力。所以,专制权力的本质必然是高压的、排他的,一切威胁自身的力量都要被压制。但是皇帝只有两只眼睛两只手,要防范的因素太多,很多时候也照顾不到,所以到处都是漏洞,所以按下葫芦浮起瓢。

b95c21ee297c3b50da9daa9fd35fd84c.jpg在传统社会中,对皇帝构成威胁的通常有以下几类人。

第一类是皇族。因为是开国皇帝的血脉,所以皇族后裔理论上是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这导致了朝代之间无休止的内斗。父子自相残杀,兄弟自相残杀,已经成为几乎每个朝代都会上演的经典剧目。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乱,明朝朱迪的“靖南之战”(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清朝雍正与其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

第二类是皇后,皇帝的妻子和母亲。这些人深得皇帝信任,往往被委以重任,在危机时刻获得权力。从吕后、武则天到慈禧,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三类是配偶。外戚是皇帝母亲这边的亲戚,叔叔之类的。他们经常在皇帝年轻的时候掌权。为什么?因为皇帝小时候和普通孩子一样,主要听妈妈的话,妈妈会提拔谁呢?当然是我自己的家庭。所以,历史上,外戚一直乱。

第四类是宦官。宦官本来地位很卑微,但和皇帝朝夕相处,很容易建立深厚的感情。皇帝到处离不开他们,容易信任他们,这是历代宦官的主要原因。

西汉末年和东汉的政治规律是外戚和宦官轮流从政。为什么?当皇帝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很容易被他的外戚控制。一旦他长大了,他会重新获得权力,并与他的配偶发生冲突。朝廷的官员大多是外戚的奴才。皇帝要想重掌大权,只能依靠与他朝夕相处的宦官。于是,外戚和宦官轮番作乱。

46f288119a66f3ea16bf408cb9e53033.jpg有人说我们不要只谈出身。后妃、外戚、太监当道有什么不好?反正总得有人管事,对吧?

其实这不是出身的问题,而是执政能力的问题。后妃、外戚、宦官的特点是与皇帝私交密切,权力大。他们不是职业官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所以他们的专制时期往往是混乱的。

第五个威胁是强大的部长。皇后、太监、外戚通常能力都很差。但有权有势的大臣往往更有能力,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层层斗争才提拔起来的,都很有能力。如果他们遇到懦弱的皇帝或者有特殊的历史机遇,他们往往能掌握实际的最高权力,比如张。权臣当权对百姓未必是坏事,因为他能力强,措施可靠,但是皇帝很害怕,因为他们经常架空皇帝,甚至夺取皇帝的天下。

第六个是小团体。所谓朋党,就是官员分成不同的派系,分山头,互相争斗。朋党在中国由来已久。韩非子讨论了如何防止大臣们结成小集团,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控制。官员作为个人,在皇帝面前当然不是对手。然而,一旦这些官员结成小集团,情况就逆转了。他们协调行动,所以皇帝很难控制他们。明朝朋党之祸直接导致亡国,那么崇祯皇帝留给李自成的遗嘱是什么呢?就是杀光所有的公务员。

daee0023bf45833794d90ab400bcee42.jpg第七个威胁是地方分裂势力。从历史上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很难处理。地方势力太小,什么都做不了;权力太大就太大,不听中央指挥。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给了地方藩镇过多的权力。结果安史之乱平定后,这些权力无法收回,导致了唐朝的藩镇之灾。

第八是敌国,也就是这些邻国的外族入侵,以及少数民族对皇权形成的威胁。北宋和南宋都被北方的敌人所灭。

第九种是农民起义,这种情况在官员强迫人民起义时更为常见。

其实我只是给个大图。如果算下来,威胁皇帝的因素还是很多的。

所以朱说,中国搞政治很困难:

世事难料啊!如果你能挽回这个劣势,那么从挽回的内心来说,你还会有另一个劣势。比如一个人生病感冒了,会吃热药,偶尔会燥热;病热了就吃感冒药,偶尔就变冷了。

翻译过来,治理天下真的太难了。你刚做完这个,那边就出事了。比如看病,这个人得了感冒病,吃了热药,结果吃了以后就成了燥热病,你又要吃感冒药,结果感冒病又起来了。

当皇帝为什么这么难

做一个好皇帝有多难?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位二十三年,大力对内治理,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把唐朝的疆域扩大到西域。后世对李世民的一生有很多赞美,其中谦虚好学是最广为人知的美德。

李世民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也成了李世民谦虚好学的最好证明。

在他统治的早期,李世民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大臣们意见的尊重。他谦虚地告诉大臣们,自己早年是军旅生涯,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希望大臣们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在治国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精力。他让宰相们轮流在中书省和厦门省值班,以便随时召唤他。由于李世民是一个谦虚的人,他在当时总是收到大量的抗议。他经常在卧室的墙上贴一些建设性的忠告,这样他可以仔细思考里面的内容。

李世民除了谦逊之外,还有一个被后人推崇的美德,那就是节俭。他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李世民的言行为他在朝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人民很高兴有一个勤劳爱民的皇帝。他的这一形象被永远载入史册,成为后世的楷模。然而,李世民的理想形象实际上只实现了一半,即他执政的中前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和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张,李世民逐渐变得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

631年,李世民不顾大臣们的建议,坚持大规模重建隋朝。但工程完工后,他看到宏伟的宫殿耗费了太多的人力和财力,他心疼不已。一怒之下,他命令人把它拆掉。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又下令修建了几座新宫殿(634年大明宫;637年飞山宫;640年襄城宫;647年玉华宫)。值得一提的是,项城宫建成后,李世民认为工地太热,下令将其夷为平地。

在他统治的中后期,李世民也热衷于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每次花费惊人。有一次,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在打猎时毁坏了农田。李世民公开宣布:“权万吉(李恪的老师)是我的儿子,不可纠正,其罪同死。”钦差大臣刘帆说:“陛下,方(唐代著名人物)仍然不能停止狩猎。他一个人怎么会有罪?”李世民听后非常生气,但刘帆说的有道理,所以他不得不离开。

在晚年,李世民变得越来越专制。他不仅拒绝接受官员们的批评,还威胁那些不同意他的人。他经常炫耀自己早期的文学武功,认为自己的成就已经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皇帝。他身边敢于向颜强进谏的大臣越来越少,奉承他的大臣越来越多。就连朝廷重臣方也只敢在死前上表谏,劝皇帝停止征伐朝鲜。

做一个好皇帝不容易,做一辈子好皇帝更不容易。即使是像李世民这样英明的国王,唐太宗,也只能做到一半,又有几个皇帝能和李世民相比呢?

参考:《唐会要》,《旧唐书》。

当皇帝为什么这么难

为什么中国的皇帝都很短命?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战乱频繁,所以活得长的人不多。

皇帝短命有几个原因:

1,太累了,因为是中央集权,皇帝独揽大权,他什么都管。如果皇帝勤政爱民,难免疲惫。

2,太晕了,皇帝生在宫里,他体会不到其他的苦与乐。宫里从来都是一对“歌舞升平”,所以这些皇帝懒惰贪图个人享受,很容易被心怀不轨的人陷害。

3,太执着,很多皇帝追求长生不老,太执着反而害了自己。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服用丹药,也有很多死于铅汞中毒。

4.太着急了。以杨迪为例。尽管杨迪贪图享乐,挥霍无度,但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国家大工程确实利国利民。可惜皇帝喜出望外。如果能完成这些大项目中的一个,那就太好了。我们的皇帝要一起做很多事情,结果浪费了人和钱,最后被人民起义推翻。

事实上,当皇帝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稍微聪明一点就很累。因为他能看穿皇宫里的勾心斗角,如果一个人能明白人们的别有用心,他就不会像一个2B青年那样活得轻松。如果你什么都不想要,不参与权利的游戏,那也没什么,但是帝王们就是不放手。